改善加工工藝方法,提高磨料產品質量的可行性
常規(guī)的磨料加工方法,無非是三大類過程,一是破碎過程,無論采用何種設備,不過是大塊變小塊,小塊變砂粒就算完成任務了。其二是分選過程,按顆粒大小分成若干個檔次,是為篩選;按含不含鐵質分成磨料和含磁性顆粒,是為磁選;無論如何破碎,總會產生粉塵,粉塵是不討人喜歡的,除去粉塵的方法,是為清洗;其三是整形過程,無論采用何種破碎設備,總有若干顆粒形狀不盡如人意,為了這些不盡如人意的顆粒,人們往往想到使用整形措施來加以改善。據(jù)了解國內的磨料企業(yè)很少采用整形的,十幾年前一僑商在國內投資一家剛玉加工企業(yè),我們大膽展開思路,設置了幾處國內沒有先例的設計,整個工藝布置比國內其他企業(yè)多出了清洗設計,改善了磨料清潔度,多出了整形設計,改善了顆粒形狀,致使該企業(yè)的磨料質量比其他企業(yè)高出一個檔次,售價也高出一個檔次。該僑商對磨料生產頗有些見地,工作頗有魄力,無論有無先例,只要你說的有道理,他就拍板。就這樣,一個有魄力的老板,遇到了一個大膽的設計師,一條新的磨料生產線就形成了。
這套整形設計,它雖然已經成為國內磨料整形的先例,但仔細分析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。整形的目的,是要將針、片狀顆粒轉變成接近等積形的顆粒。但估計有2/3以上的顆粒是不需要整形的,只有1/3以下的顆粒才需要整形,現(xiàn)在一股腦全部整形至少是消耗了能源,不符合低碳經濟的原則。不如我們設想,預先將那2/3的等積形顆粒富集區(qū)分選出來,只將那1/3的針、片狀顆粒富集起來進行整形,豈不是*合理些嗎?
磨料篩分的個別大粒問題,將是伴隨磨料生產始終的問題,永遠也不會解決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在這里提出兩個辦法,有熱心者不妨一試。
方法一:篩分工序有意減少磨料中的粗粒含量。比如標準允許粗粒不多于30%,我們可故意將粗粒篩到只有百分之十幾,這樣出現(xiàn)個別大粒的幾率就小多了。這種方法使整個粒群變細了一點,在使用性能上可能有感覺,但從法律層面論,則是合理合法的,無可非議。
方法二:標準檢具不妨有意與人為善一點,檢查個別大粒 選用正公差范圍的篩網。公司曾經曾帶一個采購組去篩網生產廠選一批平均網孔正偏差(在公差范圍內)的篩網, 用于檢查個別大粒,結果立竿見影,全廠上下一片拍手稱快。這種方法也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,應用所掌握的標準知識,利用篩網標準的公差,解決磨料生產的難題。
清洗是為改善磨料質量的,特別是對于涂附磨具用磨料,顆粒的清潔*顯得重要。清洗磨料無非是除去顆粒上的粉塵,粉塵是破碎過程中與磨料同時生成的,一經粘附在一起就難以分離。所想到的方法無非是水洗法、風洗法,兩種方法分別討論一下。
水洗法:顧名思義,是將磨料加入水中,加以清洗,磨料變干凈了,水變臟了。洗過的磨料的烘干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,清水變成污水,再要把它變成清水就成難題了,直接放掉,環(huán)保部門通不過,也造成水的浪費。水資源在中國本來就是比較缺少的資源,此法能不使用還是盡量不使用的好。
風洗法:是用氣流將磨粒上的粉塵吹吸走,以達到清潔磨粒的目的。但是經驗告訴我們,粉塵粘附在磨粒上,是難以弄走的。風速高了,連磨粒一塊吹走,風速低了,粉塵吹不掉,達不到清洗的目的。進退兩難,好在這個清洗氣流是人造的,設計師可以把它放在**位置上。比如,我們將這個氣流放在破碎機的出料口處,使粉塵與顆粒在尚未粘附之前把它們分開,不使其粘附,不就解決了嗎?
眾所周知,經破碎的磨料其顆粒尺寸從大到小是連續(xù)分布的,要想從某個尺寸斷開是很困難的。比如在風洗法中,我們希望從20μm斷開,大于20μm的顆粒留在磨料中,小于20μm的進入粉塵中,這是辦不到的,不論使用什么方法都不行。為了使磨料干凈些,必須使20μm以粗的一部分顆粒也帶入粉塵中,粗到50μm甚至100μm的顆粒都有,因此又要設法把這些顆粒找回來。筆者推薦所選用的除塵器:一級除塵器效率要低一些,主要收集相對較粗的顆粒,此部分物料用來篩分細級別磨料,可以回收一些成本。二級除塵器負荷大一些,也是合算的。